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——《內經》中便已經萌芽出了“久病入絡”的思想。《靈樞·終始》說:“久病者,邪氣入深,刺此者,深內而久留之,間日而復刺之,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,針道畢矣。”指出久病邪氣入深有在經和入絡之別,其入絡者,邪氣阻滯絡道,便可出現絡中血氣阻滯等病理變化,因此治必先繆刺左右之絡,去其血脈,以滌除邪瘀,疏通絡道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說:“病在血,調之絡。”氣有行血之職,經氣乃絡氣之源,經臟久病,經氣不足或經氣郁滯,均可影響血分而絡脈先有瘀阻,因而血病當調之于絡,從而反映于絡脈與血病的密切關系。故王冰注云:“血病則絡脈易”,馬蒔注曰:“血病則絡脈結也”。基于上述思想,《內經》對于久病的治療,多考慮從絡脈入手,如前《靈樞·終始》說:“久病者,··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。”《靈樞·壽天剛柔》亦說:“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”
漢代,我國著名醫家張仲景從臨床上驗證并發展了“久病入絡”的思想。張仲景對“久病入絡”之“肝著”、“干血勞”及“瘧母”等證,分別采用旋覆花湯、大黃?蟲丸及鱉甲煎丸等方治療,辟辛潤通絡、辛溫通絡及蟲類通絡之先例,給后世醫家以巨大的影響。
迄至清代,葉天士在前人有關思想的啟發下,結合其臨證經驗,明確指出“初為氣結在經,久則血傷入絡”,“百日久恙,血絡必傷”(《臨證指南醫案》),從而提出了“久病入絡”的科學命題。同時,還將此原則運用于闡明痛證的發展規律,又提出了“久痛入絡”的論點。葉氏還將“久病入絡”的理論廣泛地運用于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“久病入絡的理論要點有二,一是其發生的關鍵在“久病”;二是其病位在絡。“久病入絡”“久痛入絡”首先在于“久病”,就臨床而言,病有新久,而“久病入絡之理論的焦點在“久”,也就是說,病程不“久”就不會入絡。因此,“久病入絡”的絡病發病學理論,首先提示絡病具有的特點是時間性。一種疾病,在經歷了一定時間之后,往往會進入一個慢性過程,“久病入絡”關鍵在于“久”。故“久病入絡”所提示的絡病時間性特點往往是一個慢性過程。如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共同病理基礎的心腦血管病,其動脈內皮損傷多始于青少年時期,往往到中年乃至老年發病,往往需要經歷數十年的發生發展過程。
久病入絡——中醫治療慢性病的重要理論
2024年11月19日